“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4月10日,正在海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第一站就來到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了解海南支持種業創新等情況,再次指明種子之于中國飯碗、之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

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南考察,專程前往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


再早,在陜北插隊、在河北當縣委書記和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都跟種業以及海南南繁育種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粒小小的種子,緣何讓總書記牽掛在心?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痹缭?013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的這句話就揭示其中真諦。


近一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頻頻在重要場合提及“種子”,從中,可以觀察到一條布局種子“加速跑”的軌跡:


——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同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強調早日實現重要農產品的種源自主可控;


——2021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指出,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2021年7月,在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時強調,“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


——2021年10月,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調研時強調,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


……


從轉變育種觀念到保障糧食安全,從推進平臺建設到生物育種產業化……總書記反復提及的背后,深蘊著全局層面的重大考量。


一粒種子,連著“國之大者”,關系糧食安全主動權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這些年我國糧食單產有較大幅度提升,50%以上歸功于品種改良。盤點我國種子家底可以發現,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同時,我國大豆、玉米受育種及栽培等因素影響,現在的單產僅為美國的60%左右。


“農民說,‘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绷暯娇倳浽蜗蟮刂赋龇N地選好種的重要性。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產糧、產好糧,種子是關鍵。


一粒種子,承載著端牢中國飯碗的希望。


放眼當前和未來,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變,今后一個時期糧食需求還會持續增加,供求緊平衡將越來越緊,加上國際形勢復雜嚴峻,確保糧食安全的弦要始終繃得很緊很緊。


一粒種子,連著創造奇跡的鑰匙,關系建設科技強國。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绷暯娇倳浭种匾暦N業的科技創新。


此次在海南,總書記重點了解種業創新的情況。他強調,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打好種業翻身仗,自主創新是關鍵。


早在幾十年前,習近平就認識到科技在促進農業發展上的重要作用。他剛到梁家河的時候,在被派往制種站學習良種培育期間,積極學習育種知識,還用一個小本子做筆記,回到窯洞里,有機會就給大家講有關制種知識。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絕不能落后。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痹?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一粒種子,連著農業現代化,關系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曾感慨道,“我反復思考,感到有一條必須明確,就是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這設備那設備,這條件那條件,沒有良種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


種業處于農業整個產業鏈的源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標志性、先導性工程。


2021年7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為推動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邁進提供了路線圖、任務書。


幾億農民同步邁向全面現代化,能釋放出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推進種業振興,是繪就鄉村振興壯美新畫卷的必然。


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確保糧食等各類食物的有效供給。


米袋子、菜籃子要拎得好,品種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今后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無疑是筑牢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


然而,種業振興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誠如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的:“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把這件大事抓好?!?



綠港現代農業研究院所創立的目的是建造設施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實驗室,緊緊圍繞蔬菜育種、栽培管理、水肥調控、信息化管控等設施農業全產業鏈,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科研服務平臺。


綠港研究院四大實驗室
分別是蔬菜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實驗室、作物栽培水肥及品質分析實驗室、智慧農業物聯網實驗室、農產品檢測實驗室。

1、蔬菜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實驗室

建立蔬菜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實驗室就是圍繞蔬菜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這一總體目標,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延伸,瞄準學科前沿,將常規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分別從作物的群體水平、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研究蔬菜作物的遺傳行為,為蔬菜作物的遺傳改良及種質創新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從而培育出蔬菜新品種。



2、作物栽培水肥及品質分析實驗室

水肥及品質分析實驗室將針對蔬菜無土栽培,建設具備元素分析和品質分析兩方面的檢測能力的實驗室,為作物營養、水肥管理、食品品質及安全等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3、智慧農業物聯網實驗室
設施農業生產云平臺管理系統擬將綜合物聯網技術、云計算、云存儲、自動控制及軟件技術運用到設施農業中,通過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設施農業生產進行管理。最終能夠建立一套覆蓋全國重點園區的生產檢測體系,研究一整套的智能化灌溉、氣候控制、自動化裝備系統。

4、農產品檢測實驗室

建設農產品檢驗實驗室的目的就是檢測農產品的質量,為生產者、消費者及政府提供科學、準確的質量數據。保護實驗室人員、實驗室設備和周邊環境,是農產品檢驗實驗室須注意的重要原則之一。在農產品檢測實驗室中對資源的合理利用,節約能源,也是需要注意遵守的原則。而且實驗室人員的專業性,實驗室設備的齊全性和精密程度,都是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



江蘇綠港科研實力及人才培養建設 

公司建有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江蘇省科技綜合示范基地、江蘇省蔬菜良種培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宿遷市蔬菜育種培育示范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


實驗室現有人員32人,其中全職研發人員32人,博士3名,博士后1名,外國專家1名,高級職稱4人,江蘇省雙創人才2名,宿遷市領軍人才2名,年均投入研發經費1500萬元。預計兩年內創建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研究人員達到40人,引進國家級人才1名;三年內創建博士生工作站,研究人員達到60人。



項目建設內容 (包括硬件、軟件建設)

1、建設模式中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及專業科研團隊的優勢資源,創建宿遷市新型研發機構,打造中國一流的現代農業最具競爭力科研中心,成為中國設施農業的芯片基地。新型研發機構由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省宿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共同投資組建“宿遷市綠港現代農業研究院”。。2、設施建設:建設蔬菜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實驗室500㎡,作物栽培水肥及品質分析實驗室500㎡,智慧農業園區管理云平臺實驗室農業物聯網監測控制中心300㎡。3、研發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組建60人的研發團隊,其中高級職稱5人以上,引進高層次專家6人,招聘碩士學歷及以上學歷技術人員20名。由高層次專家擔任各實驗室主任及各研究部分課題組長。配以專業對口的碩士生為其助手,實行人才培養制度,重點培養各課題研發的后備力量。通過編制年度科研計劃,推進課題研發進度,提高人才團隊的研發水平。

4、配套試驗基地40000㎡。


綠港研究院營運長遠目標

農業產業示范園科創中心圍繞我市農業發展規劃布局,以農業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為主,依托江蘇綠港研究院各學科實驗室的研究優勢,由政府投資建設高標準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入園企業開展產學研活動提供技術服務平臺。更為農業產業示范園成為我市農業產業的科研中心、轉化中心、開發中心、人才中心和科技體制機制模式創新中心奠定基礎。


【免責聲明】:內容轉載自新華社,本平臺將注明來源,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用于學習、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