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我們對農業的認知不再是平平無奇,有很多人跨行跨業來到農業領域,但大多數人都能在深入其中時感覺到,想做好農業真的挺難的。不在其中,不知其苦,作為農企人、農業投資人,必須得知道農業的未來必將面臨轉型升級,重新構造產業體系。
當然做什么事都有難度,想要做好就需要更多的投入和精力,做好農業的難點有些人感觸極深,有些人可能還停在表面。真正從事過農業才能知道這些難點不是靠一己之力便能解決。
1、人工成本難降低
有時候農民能做的事情,企業不一定能做。因為人工成本是極大的影響因素,農民可以起早摸黑不計成本地付出勞動,掙多掙少都是自己的。有的企業的利潤率在除去人工費之前,看上去還比較客觀,但也有不少企業怨聲載道,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不掙錢。
現在不斷上漲的水果蔬菜價格與人工費可以說有剪不斷的聯系,疏花、疏果、套袋、除袋、采摘等環節,一天下來人工費用不下百元。另外像施肥,修剪均離不開人工,有的企業連農工都招不來。像蔬菜、水果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算好了人工費,利潤自然無法提升。
2、沒有保護好品牌
與工業品牌不同,農業品牌大多是地理標志產品,作為整體呈現在人們面前,稱為區域公用品牌。一些本來具有優勢的公用品牌,由于保護機制不健全,無法持續保持影響力。一些企業躺在區域公用品牌的傘下“睡大覺”,即便是金字招牌,也不免讓人產生懷疑。
像“天下大米假五常”道出了五常大米近年受到大量假冒產品沖擊的現實。這些知名農業品牌成為假冒偽劣侵蝕的重災區,特別是區域公用品牌監管嚴重滯后,嚴重阻礙了公用品牌的發展。
3、種植風險難把控
我國每年遭受自然災害的農作物面積大約占1/6,主要包括旱災、洪澇、冰雹、霜凍、病蟲害等,防不勝防,預算好的利潤,遭遇一次自然災害可能就沒有了。就好比,春季一場“倒春寒”可能導致西瓜、蘋果、花椒等經濟樹木花芽凍死,直接影響當年的產量,嚴重的可導致絕收。再比如,一次冰雹,可以讓本來能賣三塊錢一斤的蘋果一夜間傷痕累累,最后只能以幾毛錢的價格處理給果汁廠。
..........
在當前不確定性的國內外環境下,農業發展將會變得更難,這便意味著農業想要得到發展勢必要轉型,發展新型農業,依靠政策和科技壯大農業發展。
在總結農業發展的經驗與問題以及研判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有關專家研究認為:發展現代智慧生態農業是我國未來30年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
應在鞏固農業農村發展大好形勢的基礎上,推進“效能提升、系統優化、資源高效循環”三個戰略,通過創新型農業科技體系、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新時代農業人才體系重構,實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高效綠色高值農業永續發展”兩個目標。
現代智慧生態農業發展的途徑
一是創新型農業科技體系。構建適應現代智慧生態農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體制,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創新機制;加大對現代智慧生態農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及關鍵瓶頸技術研發投資;大幅提升生物育種與關鍵基因發掘、智能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創制、食品營養健康改善、智慧農產品供應鏈、農業生態功能提升與農業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研發與創新能力,把握國際競爭主動權,實現現代農業技術的全面自主創新。
二是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降低農地流轉交易成本;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發展三產貫通、城鄉融合的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新業態”。
三是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發展以農機智能裝備服務、農業精準生產技術服務、農業產銷體系金融服務等為代表的全程覆蓋、區域集成、配套完備的新型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生產與跨界技術創新推廣服務的融合機制,協同推進“小農”和“大農”同時實現現代化;通過農產品供應鏈創新,推進農業產業鏈服務和農業生產協同發展,為現代高值農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四是新時代農業人才體系。強化鄉村人才振興,培養一批“一懂兩愛”的農業管理人才;進一步推進農業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打破學科間的藩籬,倡導“將論文寫到大地上”的理念,培育一批跨學科、復合型的農業科技人才;逐步推行農民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實施“終身教育工程”,造就一批能生產、會管理、懂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在這個高科技時代,數字經濟、5G遍布全國各地,可以說是農業發展的機遇,正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中,科技的助力無處不在,提供科技服務的團隊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風景一定是與眾不同,成功的探索不勝枚舉,就讓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更多的“不可能”。
【免責聲明】:相關內容部分參考互聯網,本平臺將注明來源,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用于學習、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